|
16歲學神考上北大后退學:教育最大的愚昧,是認為只要做題就夠了最近,一個叫杜青云的清華學霸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。五年前,16歲的他曾經以湖南省全省第二的成績考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。但他讀了三年大學之后,迎來的不是人生巔峰,而是功課崩盤、人際關系淡漠、患上抑郁癥,最終,這個少年天才不得不無奈選擇退學。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,回到家鄉(xiāng)后的杜青云,選擇了復讀。一年之后,他考出了比當年更優(yōu)秀的成績“全省第一”,順利地進入了清華大學。但這一次,他能在清華如愿過上自己“理想中”的生活嗎?不得而知。生活中,這樣“考試能力絕佳”的好學生數(shù)不勝數(shù)。豆瓣上有一個小組“985廢物引進計劃”,去年5月創(chuàng)建,已有11萬人加入。他們有著相似經歷,畢業(yè)于名校,卻自視為失敗者。因為他們發(fā)現(xiàn),進入大學后,除了會做題,其他什么都不會。最后導致退學、失業(yè)。 考上了一流的985、211大學,卻倒在了校園乃至社會的賽道上,世上最殘酷的事情莫過于此。 一個個外人眼中的“好學生”,撞得頭破血流、遍體鱗傷,這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結局。杜青云和那些墜落的985“好學生”們,讓我們見識到了教育最殘酷的真相:人生最重要的三種能力,根本不是考試能體現(xiàn)的。關于教育,最愚蠢的莫過于,以為孩子只要會“做題”就夠了。 1.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位名師曾在演講中說,中國大部分學生,擁有了選擇的自由,但卻并不具有選擇的能力。 歸根結底,這是因為他們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。單純封閉的學習環(huán)境、過度包辦的父母教育,都在一點一點剝奪孩子獨立思考、獨立選擇的機會。導致很多孩子小到連點菜都有選擇困難癥,大到不知道選什么專業(yè)、做什么工作。最后人云亦云,碌碌無為。就像杜青云,雖然考到了全省第二,但卻不知道要選什么專業(yè)。只好再次聽從父親安排,選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,只因 “這里的人脈以后可以幫到你”、“畢業(yè)出來隨便去哪個企業(yè)都是幾十萬”。然而事實卻相反。學院的課程杜青云感覺索然無味,“聽都不想聽”。大學的評分系統(tǒng)也讓他無所適從。以前在高中,老師布置任務,學生認真完成即可。但大學卻完全變了,課程自己選,老師不會緊盯每個學生。成績也不再是唯一的評價機制,還需參加學生組織、志愿活動等。同學他也融不進去,別人參加騎行社都是幾千上萬元的自行車,他卻推著一輛一百多元的自行車,被人嫌棄;別人參加學生會組織的活動特別會“來事”,他卻窩在角落里不知道該怎么接話。努力了一個學期,成績平平,沒交到一個朋友,杜青云徹底崩塌了。相比之下,另一個從北大生物系退學的學生周浩,顯然對自己的人生有著更強的掌控力。與杜青云復讀繼續(xù)上清華不同,周浩離開北大后,轉到了北京一家普通的技校,北京工業(yè)技師學院。當然,這不是周浩心血來潮的決定。在那之前,他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,查閱了眾多資料,發(fā)現(xiàn)中國市場上高級技術工人是稀缺的,再加上他自小就對機械情有獨鐘,動手能力也極強。大環(huán)境與自身能力的契合,讓他決定從北大學生變身成為一名技校學生。后來的故事,并沒有如大家想象的那樣高開低走。 周浩不僅理論功底扎實,動手能力也很強,在全國數(shù)控技能大賽等專業(yè)比賽中屢屢獲獎,最后以優(yōu)秀的成績留校。如今,周浩已經是專門引進北京的高技能人才了。當周浩的經歷被廣泛報道后,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:“我雖然在乎別人的看法,可如果一輩子都做自己不喜歡的事,我的一生就毀了!彼,他才能在重新找到人生方向之后,篤定地努力,最后照樣做出一番事業(yè)。決定一個孩子潛力的到底是什么?獨立思考能力一定不可或缺。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所說:在涉及孩子自己的人生選擇問題上,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獨立思考,選擇適合自己的路,并且勇于承擔選擇的后果。當孩子有明確的目標去錨定,有足夠的動力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,他們未來遇到再大的變數(shù),也能應對自如。 2.抗挫能力 有人說,中國孩子缺乏三種教育,失敗教育,死亡教育,愛的教育。大多數(shù)父母總是拼命推著孩子向前,教導他們如何追求成功,卻忘了讓孩子知道,如何面對失敗。優(yōu)秀如杜青云,在初入北大遇到巨大落差時,同樣敗在了抗挫能力這一關。他瘋狂地打游戲,希望用虛擬世界的成功來麻痹自己,以至于大量地逃課、考試不及格,最后生生錯過了轉專業(yè)的機會。他知道自己做的是錯的,也困惑“鼠標點了一千次還是那個手感,我又能怎么做呢”,卻在小小挫折面前停住了腳步。他不是沒有向家庭求助,但當他提出“我不適合這個專業(yè)”時,父親給出的不是溫暖的開導,也不是語重心長的溝通,而是簡單的一句“你肯定是打游戲打多了,絕對是你不努力!”這位父親忘了,孩子的成長需要的不僅是鞭策和怒罵,還要教會他在風浪里前行,在逆境中向上。在小事上輸不起的孩子,在大事上同樣贏不了,承受不了眼前的挫折,更無法承受人生的起落。真正有抗挫力的孩子是怎么樣的?不妨看看另一位學霸:清華大學的張薇。2019年畢業(yè)典禮上,這個貌不驚人的小女孩作為學生代表發(fā)言。她坦然地回憶起自己從國家級貧困縣的家鄉(xiāng)去往省城參加物理競賽的窘況。因為沒有見過儀器,她甚至還沒找到開關,就已經耗盡了比賽時間。進入大學后,基礎的薄弱讓她做每件事幾乎都要花上幾倍于別人的時間!拔⒎e分作業(yè)要比別人多花三四倍的時間,競選班長不成功,報名實踐支隊長也失敗了,仰臥起坐100分只拿到了20分……”但這個姑娘沒有放棄,她用《平凡的世界》里的一句話激勵自己:一個平凡而普通的人,時時都會感到被生活的波濤巨浪所淹沒。你會被淹沒嗎?除非你甘心就此沉淪!她沒有被困難打倒,反而在愈發(fā)激烈的競爭中越挫越勇,越拼越強。最后當上了班長也開始指導實踐支隊,還順利拿到了學業(yè)優(yōu)秀獎學金,連仰臥起坐也及格了。 常有人說,智商、情商是決定孩子未來成就的重要因素,其實,面對逆境的“逆商”同樣不可或缺。父母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,也別忘了告訴他們:每一次失敗和挫折,都是成長。你未必能永遠成功,但卻能保持向上。 3.與自己和解的能力 這些年,高分考上一流學府的孩子最后黯然退學的新聞并不罕見。杜青云最后能從抑郁癥中走出來,最關鍵的原因是學會了與自己和解。在北大,他覺得自己事事不如別人?忌锨迦A后,雖然能明顯感覺到,來自沿海地區(qū)的同學知識儲備更豐富,但他轉變了一種理解方式:“你這種方法挺好的,但不意味著我的方案比你差,我的也有一定道理。”北大徐凱文教授曾提出,許多最優(yōu)秀的孩子都患上了“空心病”。哪怕他們在別人眼里已經足夠優(yōu)秀,但在內心深處,他們卻始終對自己不滿意。在他公布的個案病例里,孩子們的自述觸目驚心: “我不知道為什么要活著,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,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,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!薄拔腋杏X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,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,要得到什么樣的東西,時不時感覺到恐懼。19年來,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,也從來沒有活過!睆耐獗韥砜,孩子們如常人一樣努力學習,完成高難度的任務,但他們內心卻根本找不到自己的目標和價值。這種“無法與自己和解”的困擾背后,是孩子與父母情感鏈接的缺失。 在網上看過一張照片。貴州某個小區(qū)的天臺上,不知道何時被孩子寫下了許多留言:“爸媽,我沒有他們優(yōu)秀,我也一直很努力,我一直這么努力就是不想給你們增加麻煩,我好累!薄拔液孟駡猿植蛔×耍艺娴暮孟胨馈瓕W習真的不是我的強項,我真的有錯嗎?”很多時候,孩子們需要的不是父母的“你還需要努力”“你一定要爭口氣”,而是“你已經很棒了”、“做你自己就很好”。孩子與自己和解,首先需要父母與自己和解。所謂“和解”,最關鍵的是找到那個讓你產生價值感的坐標,F(xiàn)實總在不斷變化,沒有人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,作為父母,我們不妨溫柔地告訴孩子:沒有考第一,不意味著你不好,而是方法有待改進;成績上表現(xiàn)普通,但為人處世得心應手,這也是優(yōu)勢;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,不再像以前那樣拔尖了,但只要努力,問心無愧…… 當孩子真正地接受自己的平凡,悅納自己,相信每個人都有閃光,不執(zhí)著于做最耀眼的那一顆星,他們才能在成長中找到真正的快樂。為人父母,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,但這種過高的期待,給孩子帶來的往往不是正向的推動,而是隱形的壓力。有些人生考題,并不是通過“題海戰(zhàn)術”就能學會的。人生的考試,不是一場,一天,而是漫漫數(shù)十年。比起只關注孩子的成績和排名,我們更希望,父母們能多走近孩子,多關心孩子,用平視的角度去看待孩子,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。 作家林清玄有這樣一句話: “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東西,孩子除了學習,更應該掌握這幾個方面的能力:面對挫折的能力。除了讀書,勞動也能鍛煉這個能力,愛的能力,認識生命多元價值的能力,拓展視野的能力,表達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! 我們堅信,當教育能回到“人”這個核心之上,不論孩子是天才還是普通人,都能真正感受到春風化雨的滋養(yǎng)。 |